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见习记者 刘可欣
封面会客厅·人物简介
沈铁梅,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中国戏剧最高奖三度梅获得者,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剧代表性传承。躬耕川剧艺术40余年,代表作品有川剧《金子》《李亚仙》《思凡》《三祭江》等。她以独特的声腔神韵以及“腔中有人,人活腔中”的声腔艺术,实现了川剧声腔的重大突破,是把川剧声腔艺术带入欧洲音乐殿堂的第一人,被誉为“川剧女皇”。
川剧作为巴蜀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以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浓郁地方气息等特点闻名于世,深为川渝滇黔等地群众喜爱。7月13日晚,由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川剧女皇”沈铁梅领衔演的川剧《江姐》,就在四川大剧院为成都戏迷献上了一出饱含真情的大戏,赢得现场观众热烈掌声。演出结束后,沈铁梅在后台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分享她与川剧的故事。
完善改进川剧 前提是守住川剧DNA
川剧《江姐》改编自著名剧作家阎肃1964年创作的同名歌剧,与原作的家喻户晓相比,川剧《江姐》也别具特色。尤其在舞台上,沈铁梅“腔中有人,人活腔中”的声腔神韵和炉火纯青的艺术表演,引发全场观众赞叹。一位“05后”观众直言:“铁梅老师他们的表演,让我好像真的看到了江姐,看到了那些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特别有感触,太感动了。”
谈及川剧《江姐》如何在传承传统戏曲的同时又适应现代观众欣赏审美,沈铁梅特别感谢前辈们的付出。“这部戏首先要感谢的是成都市川剧团老一辈艺术家、音乐家,还有我师傅竞华先生。我们这个戏的亮点就是在他们的唱腔基础上,再由我和作曲刘峰重新配曲。所以音乐比较浑厚,既有歌剧的理念,也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川剧的插科打诨。”
在沈铁梅看来,传统戏曲要做到“守正创新”,需要一种“平衡法”。“所谓‘守’,就是要守住川剧的DNA,比如我们演员一定要说四川话、重庆话,这才是产生音乐的内核。”她提到,京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剧种都有自己的“江姐”形象,川剧《江姐》想要独树一帜,自然是要用传统的川剧唱腔表演。
“川剧就是我们的手法、我们的程式,不能为了迎合潮流,就一定要在川剧中加入摇滚乐,这样的理念是错误的。”沈铁梅说,“我们大家要自律,要自信,但也不能盲目自信。要明白川剧的优和劣,才知道去如何去发展。我们要继承川剧艺术价值,但是还没有完善的地方,我们要去完善。我们不能因为个人的技法和美学观破坏剧种的价值。”
而说到“创新”部分,沈铁梅同样有自己的实践和方法:“以前的川剧是‘吼戏’,现在的川剧是‘唱戏’。演员要呈现给观众美的享受,不能让观众担心‘这个音是不是上不去了’。所以如何利用技法,让观众看到舞台人物应该有的状态和动作,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川剧《江姐》将传唱度极高的曲目《红梅赞》融进戏中,就是一次成功的“创新”,不少观众会不自觉地跟着旋律清唱,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完美舞台表现力 源于对“度”的控制与把握
作为全国屈指可数的“三度梅”艺术家,沈铁梅自1979年进入川剧学校至今,已从事川剧艺术四十余年,实现了川剧声腔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她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富有感染力的舞台形象,其中领衔主演的《金子》囊括了中国戏剧舞台所有大奖,并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的代表作。她是把川剧声腔带入西方音乐殿堂的“第一人”,得到了国外媒体的高度赞誉,国家文旅部称赞她“找到了传统文化联通世界文化的桥梁”。
此次领衔主演川剧《江姐》,沈铁梅再一次凭借极高的艺术造诣征服全场。“我自己最大的强项就是控制能力很强,不管是形体还是演唱,我都有很强的控制能力。这一点我觉得是来源于对我自己功法的自信、对人物了解的自信和对川剧艺术的自信。”每一次演出,沈铁梅都会设身处地感受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因为在她看来,只有精神上有交流,表演才能够传神。
谈到这儿,沈铁梅特别感谢父亲(著名京剧演员沈福存)对自己的教导。“从小我父亲就告诉我,美和艺术都有一个对度的把控问题。他说,唱戏的最高境界就是说话。当你不觉得自己是在唱戏,而是在和观众交流时,你的声音就很柔和了。”沈铁梅将父亲的教诲牢记在心,并在戏曲表演不断实践。
她注重“徒歌”(一种没有伴奏的演唱方式,考验表演者的功底和自信,因为表演者的气息、声音的起伏、情感的投入,都将“赤裸裸”地接受观众的检验),还专门琢磨邓丽君唱法,学习其对声音的控制,并“节制”使用高音。“我不会滥用高音。比如《江姐》第二场,我专门设计使用了低腔唱法,观众同样给了掌声,因为这时候低腔更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只用高音其实是非常单一的技法,这一点也是父亲教给我的。”
【对话】
沈铁梅:“观众是来欣赏艺术、感受愉悦的,我们要提前解决问题,而不是让观众来发现问题”
封面新闻:这么多年来一直为川剧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您是怎么看待川剧保护的?
沈铁梅: 其实我是从不爱川剧,到爱川剧,到离不开川剧。保护川剧,首先我们自己要做好川剧监护者、传播者的角色。我们不能破坏川剧,不能因为我们个人的美学观和我们个人的技法,来破坏剧种的价值,所以我对我的团队的要求是要追求尽善尽美。
封面新闻:听您说自己最开始并不爱川剧,为什么?
沈铁梅: 因为我是唱京剧出身,从小就在京剧团长大。其实说实话,今天的我真的很感谢我的父亲,还有京剧。京剧滋养了我,我的台风有很多京剧的东西在里面,为什么那些京剧名角都非常认可我,我觉得我有(京剧和川剧)相互之间的借鉴。我既有川剧的生活气息,也有京剧的台风气质,这一点帮助我成就了今天的身体美。
封面新闻:所以您从一开始就具备了这种融合创新的“打法”?
沈铁梅: 说句实话,我从来就没有想到过要去创新,因为开始我不喜欢川剧,觉得唱得不好听,像吵架一样,我就觉得我不要这样唱,但我没有想过要去改革。后来是我当重庆市川剧院院长以后才有意识地去做这方面的事情。但到现在我也没想改变川剧,我只是去努力完善川剧,前人没有完善的,需要我们去完善。
封面新闻:看到咱们剧院有了自己的民乐团,请您谈谈。
沈铁梅: 我们的乐队非常棒,这些孩子都是属于大专院校毕业,他们的计划和合作都很棒,我很为他们骄傲。像我们的司鼓,才20岁出头,刚毕业就来给我打戏,怎么打、怎么垫签子,都是我一手带出来的。我们的指挥也很年轻,30几岁。
封面新闻:您很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也很严格吧?
沈铁梅: 是,其实每次演戏,我都更想坐下来细细地看他们演,以一个批判者的眼光坐在下面观看,看这个戏有没有问题,有问题就改善、去完善。这就叫自身硬,这就叫自律,这一点是我的习惯。我确实是很严格,我常跟我的团队说,你不要跟川剧团队比,要跟自己比,跟其他剧种比,我们应该冲到中国戏曲的领域里面去打天下,这才是真正的领军院团。
封面新闻:您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领导?
沈铁梅: 我经常会批评人,但我觉得我是一个很爱大家的人。如果我表扬你,但你其实并不是很好,那么你就可能坚持不好的东西一直走下去,这样会害你。我觉得我们川剧真的是任重道远,还需要大家共同团结和努力,共同地把我们这300多年的伟大遗产保护下去,传承好、推广好,让更多的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来观看川剧,让我们的人才更多更好。
封面新闻:听工作人员说,您基本上的工作时间就是一年365天,一周7天。
沈铁梅: 也没这么夸张,只是说想起来就会去做,觉得有好多事情都需要很快地去解决。
封面新闻:支撑您的是一种信念吗?
沈铁梅: 我觉得是一种责任。我看见现在有好多川剧接班人,我非常欣慰,他们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但如果我看见谁在糟蹋川剧,也会非常难受,我恨不得要钻到地里去。因为川剧已经融入了我的生命,我不愿意它被破坏。
封面新闻:看您平时也很注重川渝两地川剧人的交流。
沈铁梅: 我觉得川渝行政分家不代表剧种分家。其实我们重庆川剧也很难的,我们还是比较孤独的。但是不管怎么孤独,我们也要自强自立,“打铁还靠自身硬”,我们这个团队是非常优秀的,这些年轻人都非常尊重舞台。舞台戏比天大,我们必须要尊重每一场演出,为川剧证名。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在新冠肺炎暴发初期,为阻断新冠病毒向外扩散,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关闭离汉通道。然而有很多外国人却选择了留在武汉,和家人、同事一起共渡难关。
从国外的家人牵挂身处武汉的他们
到他们牵挂国外的家人
这段时间
在武汉这片土地
发生了哪些故事?
他们拒绝撤离,选择留守武汉
约翰·瓦列留斯是一名已经在武汉生活11年的美国教师。在疫情暴发初期,他拒绝“从武汉撤离、乘坐包机回美国”,留在了武汉。因为美国政府不允许他带没有签证的妻子回到美国,“我不能自己回美国,把自己的妻子独自留在武汉,我应该留在她的身边。”
△美国教师 约翰·瓦列留斯
约翰是因为妻子不能撤离到美国而留守武汉,但也有外国人主动拒绝撤离,留守武汉。
菲利普·克莱恩是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国际门诊部的一名全科医生,已经在武汉生活六年了。
1月26日,法国政府宣布将从武汉撤离法国侨民。收到这条消息后,克莱恩在一刻钟内就作出了决定:妻子和孩子离开,他留下, “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所在,留在武汉更能发挥我的作用 。”
△法国医生菲利普·克莱恩
留在武汉的他们见证了武汉
从“关闭离汉通道”再到武汉“解封”
疫情防控重点从国内
转变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不后悔留在这,见证了武汉人民的团结”
这段时间,美国教师约翰·瓦列留斯 说,他 见证了武汉人民的团结 ,“印象深刻的是武汉人民都倾尽全力,携手抗疫,还有很多志愿者帮忙运送食品和患者。”
法国医生菲利普·克莱恩 则表示,他对留守武汉的决定从来没后悔过 。在这里,他看见了空空荡荡的马路,这背后是所有武汉人民团结一致抗击疫情,和他们作出的巨大牺牲。
△3月12日,空荡的武汉街道
在武汉生活多年
早已把武汉当家的外国人们
不仅见证了武汉人民为疫情防控所做的努力
还“不把自己当外人”
尽自己所能为与武汉共进退
尽他们所能,与武汉共进退
武汉社区封闭管理期间,有医生出行资格的菲利普·克莱恩会为需要的人上门看诊、开药;
来自约旦的伊萨和妻子走遍各大药店买了四万只口罩,四处筹集医疗物资,最终把自筹的23万元物资送到武汉当地的医院;
来自阿尔及利亚的瓦利德·侯赛因,在武汉理工大学攻读管理学博士学位。疫情发生后,他选择留在武汉,还参加学校的志愿活动,组织分发蔬菜、肉类、水果、矿泉水等生活物资。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
国外疫情蔓延
这些留守武汉的外国人
更明白“中国经验” 的可借鉴性
“为什么当时没留在武汉”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美国教师约翰·瓦列留斯 还不能理解武汉的防疫举措。但随着武汉疫情形势得到有效控制,他开始认识到,“政府实施如此规模的隔离,才行之有效地减缓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
美国加州女孩梅根·梦露 也拒绝“撤离回美国”,武汉“封城”期间,她不仅在抖音上分享武汉的生活日常,后来还发表英文演讲《其他国家都应该借鉴中国防控疫情的经验》。
△梦露在武汉社区做志愿者工作
梦露很庆幸自己没回国,而很多从武汉撤离回国的英国居民却后悔了。
据英国《卫报》4月13日报道,安东尼·梅-史密斯 在武汉当英语教师,1月31日,他紧急逃离武汉回到英国。
他刚结束在英国的两周隔离期不久,英国疫情就暴发了,他又回到“封城”的生活状态当中,“我非常后悔,真希望我当时没有回来。”
不止是安东尼,还有一些此前从武汉撤回英国的英国公民现在也后悔:为什么当时没留在武汉。
△当地时间4月16日,外交大臣多米尼克·拉布宣布,英国的封锁措施将延长至少三周
但是,有些塞尔维亚公民撤离武汉后,把中国抗疫经验带回了自己的国家。
2月2日,塞尔维亚籍足球教练亚历山大·卡拉巴 从武汉撤离回塞尔维亚后,通过媒体将他在武汉一个多月所看到的“中国经验”都介绍给了塞尔维亚的民众。3月21日,中国的医疗专家携带防护服等医疗物资来帮助塞尔维亚,随后塞尔维亚政府听取中国专家意见,并迅速推广相关中国经验。
目前,塞尔维亚正借鉴中国经验,积极防疫。卡拉巴说,“我相信,在中国的专家、中国的经验的帮助下,其他国家能尽快战胜疫情。”
△2月2日,卡拉巴乘坐法国航空公司客机来到法国,并接受隔离观察
尽管这些只是一些个体的“心理状态变化”,但是这恰恰反映出:中国为疫情防控付出的巨大努力,为世界战“疫”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以及“中国经验”正在走向世界,帮助世界各国“少走弯路”。
就像选择留守武汉的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外教——来自比利时的Jerry Van Oudenhove说的↓↓
" 我是外国人,但我不是外人!"
疫情中的地球村是
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
你们与武汉一起共渡难关
中国也将携手世界共同战“疫”
监制丨唐怡 陆毅
制片人丨郑弘 刘峰
策划丨张庆
编辑丨王丹妮 尹惠仙
相关问答
莺儿是薛宝钗的心腹丫头,大名黄金莺,因宝钗觉得拗口,改名叫黄莺儿,通常就叫莺儿。在薛宝钗看通灵宝玉时候,莺儿说这玉和宝钗的金锁刚好是一对。从此拉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