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常识:古人的舞蹈

巨鹿霓裳依依广场舞 中国历史常识:古人的舞蹈

我国舞蹈的起源,就考古发掘的材料推断,当不后于新石器时代。

据史书上讲,夏朝时,祀神之舞,已很发达。

殷墟出土的实物证明,在商朝,舞蹈已有乐器伴奏。考古工作者在殷墟土层中曾发现过印在泥土上的漆鼓花纹,说明殷代已经有了鼓。古语说“鼓之舞之”,鼓是一种舞蹈伴奏乐器,由于鼓的存在,可以推知舞的存在。在殷墟发现的大石磬,也是舞蹈伴奏乐器。

《尚书》上说,“击石拊( fǔ,击、拍)石,百兽率舞”,这两句话描写的是古代人在狩猎之后,模仿百兽的动作,随着敲击的石磐节拍而起舞的一种情景。大概原始的“拟兽舞”,就是这样产生的。

到周代,有了“文舞”和“武舞”的区别。文舞和武舞的起源,都与人类的劳动生活有关。文舞手执羽(鸟羽之类)旄( máo,牛尾之类),是表演渔猎时代原始人类猎得猎物后抒发愉快心情的一种舞蹈;武舞是表演原始社会的人类与野兽做斗争或与敌人做斗争前的准备动作以及获胜后如何表示欢乐的一种舞蹈。这种舞,最看重步伐一致。“斗兽舞”也是武舞的一种,在周朝的铜器猎壶上,在汉朝的石刻画中,还可以看到以这种斗兽为题材的艺术形象。

古代舞蹈,到汉朝有了很大发展。汉武帝时,汉政府设有专门收集整理音乐歌舞的总机构——乐府。模仿兽类的拟兽舞,汉代仍然流行,东汉人张衡的《西京赋》中就有关于这种舞蹈的描写。汉代常见的舞蹈,有“长袖舞”“折腰舞”“槃舞”“巾舞”等多种。

长袖舞和折腰舞在秦以前就已经有了。河南洛阳金村战国古墓中曾出土过雕刻一对长袖舞女的玉佩。安徽寿县战国楚墓中也发现过相类的玉制舞女。在湖南长沙的楚国墓里,曾发掘出一具上面绘有乐舞的漆奁( lián,妇女梳妆用的脂粉盒子),奁上的舞女像也是长袖。古代谚语说“楚王好细腰”,“楚辞”说“小腰秀颈”,腰细能增加舞的轻盈姿态,战国时楚国宫廷中细腰舞十分流行。汉朝的长袖舞、折腰舞,就是继承了楚国的舞蹈艺术而发展起来的。汉画中所表现的舞蹈女子,多是长袖细腰,有的舞女腰身甚至纤细到能向后蜷曲成环状。东汉傅毅《舞赋》中所讲的“体如游龙,袖如素蜺( ní,与‘霓’字意义相同)”,形容的正是这种长袖细腰的舞姿。据《西京杂记》说,汉高祖刘邦的戚夫人擅长跳翘(qiáo,举起的意思)袖折腰之舞。什么叫翘袖折腰舞?据《汉书·张良传》记载,有一次刘邦对戚夫人说:“你为我跳楚舞,我为你唱楚歌。”由此可见,所谓翘袖折腰舞,原来就是楚国宫廷中流行的长袖细腰舞。

槃舞是在槃鼓上跳舞。表演这种舞时,先在地上布置槃鼓(多用七个),然后舞人在鼓上跳舞。从汉朝到六朝,此舞一直很受欢迎。汉武梁祠石刻中,有舞人倒立舞于槃鼓上的画像,大概描绘的就是这种槃舞。

巾舞是持巾而舞,《宋书》说这种舞又名“公莫舞”。表演巾舞时,常连带表演“白纻(zhù)舞”。巾舞和白纻舞可能是一种同类的舞蹈。汉镜铭文中有“舞白纻(一种类似麻的植物,纤维可织布)”。这样的话,大概白纻舞也兴起于汉代。

此外,汉代还有鞞( bǐng)舞,不知起源于何时。鞞舞在南朝梁的名为鞞扇舞,舞者手执鞞扇,以助舞姿的蹁跹。至今流行在淮河流域一带的花鼓灯舞和流行在云南一带的花灯戏,舞人也是以手巾与扇子作为不可少的舞具,可能就是古代巾舞和鞞舞遗风的流传。

魏晋时代,设立乐府以收集整理民间歌舞,情况没有太大的改变。西晋亡后,晋统治者南迁,建立东晋政权,北方归各少数民族贵族统治;由于南北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同,文化生活和风习好尚的不同,因此南北的舞蹈艺术也便各有不同。

南北朝时,舞蹈艺术有了新的发展。

在南朝,乐舞艺术一方面继承了魏晋以来北方乐舞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吸取了江南地区民间乐舞的精华。这时期,流行在南方的舞蹈主要是雅舞和杂舞。雅舞的表演是在统治阶级祭祀天地祖先的场合,杂舞的表演是在一般宴会的场合。另外,这个时期在南方流行的“西曲歌”与“子夜吴歌”,其中也包括不少舞曲。西曲歌指的是传播在今河南、湖北、湖南一带的民歌。《古今乐录》讲,西曲歌有三十四曲,其中有十六曲为舞曲。这十六曲是:《石城乐》《乌夜啼》《莫愁乐》《估客乐》《襄阳乐》《三洲乐》《襄阳蹋铜蹄》《采桑度》《江陵乐》《青骢白马》《共戏乐》《安东平》《那呵滩》《孟珠》《翳(yì)乐》《寿阳乐》。十六曲中有不少是女子的情歌,可以推知这种舞必为女舞。西曲歌舞不是单人舞,而是队舞,原为十六人,到梁代减为八人。子夜吴歌是晋朝时吴(今江苏省)地女子子夜所作的情歌,也可作为舞曲,在民间流传很广。六朝和唐朝人的诗中,常把《子夜歌》和“前溪舞”连类并举,前溪舞是晋朝吴兴(在今浙江省)人沈充创作的一种舞蹈,在民间流传也很广。

在北朝,自北魏以来,即盛行鲜卑“北歌”:《慕容可汗》《吐谷浑》《部落稽》《巨鹿公主》《白净王太子》。北齐时,胡舞渐流行,其中有一种安乐舞,行列方正像城郭,是一种大型舞,北周把它叫作城舞,舞者八十人,舞时都罩上木制的彩绘兽面具,披着假发,穿戴着皮袄、皮帽。今天,在西藏的跳神舞中,我们还仿佛能看到这种舞蹈的风姿。

在这时期,今新疆一带以及新疆以西的中亚地区,有不少乐工、舞人挟着自己精湛的技艺,先后东来;中原的人民,喜好他们的艺术,并且努力学习他们的艺术。在各族人民的长期文化交流中,中亚乐舞、新疆乐舞和中原地区原有乐舞相结合,另形成一种具有新风格的乐舞;这种乐舞,为以后隋的“九部乐”和唐的“十部乐”开辟了先路。尤可注意的是,这时期在北方出现了一些带有情节性的舞蹈,如《旧唐书·乐志》和《乐府杂录》等书所记的“踏摇娘(《乐府杂录》作‘苏中郎’)”“兰陵王”“拨头”“苏幕遮”等舞便是。这些新舞的出现,更使中原地区的原有乐舞增添了生命的活力。

唐代,中国的封建文化发展到一个高峰,艺术的各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唐代的舞蹈,融合了国内各民族和印度、波斯等民族的舞蹈艺术,孕育发展,又有了新的创造。唐太宗设置的“十部乐”(包括舞),就是集当时乐舞之大成。唐玄宗时,新创制的“霓裳羽衣舞”曲,在乐舞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安史之乱后,唐代的乐舞日渐衰落,“十部乐”也因政治上的剧烈动荡而散亡。五代十国时期,乐舞的兴盛和繁荣,始终赶不上唐朝。

宋代继承唐代的“大曲”,并加以发展,于是宋代的歌舞剧开始登场。宋代的大曲,有歌有舞,歌舞相间进行,而且按照“歌者不舞,舞者不歌”之例,歌人与舞人分司其事,此点与明以后的昆曲及各地方戏唱做兼能者有很大不同。大曲的演奏,大体可分三部分:“散序”,“排遍”,“入破”。演奏前两部分,舞者不出场,至“入破”,演奏到达高潮,羯鼓、蛮鼓、大鼓与各种管弦乐齐奏,舞者入场,随着音乐的节拍,婆娑起舞。宋代大曲属于舞曲者,有“采莲舞”“柘枝舞”“花舞”“剑舞”“渔父舞”等多种。采莲舞和柘枝舞都是五人队舞,舞者多为女童。舞时有分作五方(东、南、西、北、中)的,有转作一行的,也有分为双行的。宋代的著名文人如郑仅、晁( cháo)补之、秦观、毛滂、洪适等,都有舞曲留世;文人们大量作舞曲,可见宋代的乐舞一定很兴盛。宋代有些舞曲,不仅带有故事情节,而且兼有宾白(歌唱之间的说白。两人对语叫“宾”,一人自语叫“白”)、念、唱。这种舞曲,为后世金代院本(剧本)与元代杂剧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代,舞蹈艺术融合于戏剧的表演中,成为正式的歌舞剧,盛行于南北各大都市。(常任侠)

学习强国四人赛历代著名战争和暴乱(事件)

强国四人赛历代著名战争和暴乱(事件)

盘古 神农氏 时代之末,华夏集团的主要代表人物黄帝、炎帝 之间爆发战争,双方各有胜负,最后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其领导地位得以确立。这场战争史称阪泉之战 。(BC2600年)阪泉之战 ,是黄帝与炎帝两大部族之间的较量,黄帝 打败炎帝 ,促成了两个部落之间的融合,华夏族的雏形初具。(BC2600年)阪泉之战 以后,九黎 之君蚩尤 西向侵掠,炎帝大败败,疆士全无,转向黄帝求助,引起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涿鹿之战 。(BC2600年)涿鹿之战 ,是黄炎集团共同对抗来自东夷集团九黎蚩尤 的挑战,黄炎集团最终获胜,巩固了黄炎集团在中原地区的核心地位。同时,也促进了以黄炎集团为主导与东夷集团的融合,华夏族终于缔造。(BC2600年)夏代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 是一场两强相遇打得十分激烈的战争,但留下的有文字记载的史料不多,主要流传下来的是启的一篇战斗动员令《尚书·甘誓》 。(BC2060年)夏商周鸣条之战 中,商汤打败夏桀 ,夏桀败走南巢:最后死于山中,夏朝灭亡 。(BC1600年)我国军事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战车 冲击的战例发生在牧野之战 中。(BC1046年)被学者称为“殷周革命 ”的牧野之战 ,不仅是一场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战争,也是中华文明发轫时期具有标志性和转折性的事件。(BC1046年)牧野之战 中,商纣王把奴隶临时武装起来,抵抗周武王 的军队,但商朝奴隶阵前倒戈,使商纣王迅速溃败 。(BC1046年)春秋战国 公元前707年,郑庄公在繻(xū)葛之战 中取得胜利,称霸中原,史称“郑庄公小霸 ”,同时也揭开了春秋争霸的序幕。春秋时期,周王室趋于衰微,郑庄公 首先出来向周王室发难,与周王兵戎相见,在繻(xū)葛之战 中,大败王师,从此揭开了诸侯争霸战争的序幕公元前707年秋,周桓王亲率周、陈、蔡、卫 联军讨伐郑国。郑庄公率军坚决反击,双方在繻(xū)葛(今属河南长葛)遭遇,郑军以“鱼丽之阵 ”击败周天子率领的联军,史称繻葛之战 。春秋时期,鲁庄公在长勺之战 中听取曹刿 的意见,遵循后发制人、敌疲我打、积极防御、适时反击的作战方针,最终以少胜多战胜齐桓公,这场战争一直为历代兵家所称道。(BC684年)在抗击齐军的长勺之战 中,军事家曹刿 采用“敌疲我打”的作战方针,创造了一个“后发制人”的战例,因而闻名后世,为历代兵家所称道。(BC684年)春秋时期,楚宋两国的泓水之战 ,最终以宋国战败告终,宋襄公 在此战中腿部受重伤,于战后第二年郁郁而终。从此宋国一蹶不振,楚国势力进一步向中原扩展,春秋争霸进入了新的阶段。(BC638年)公元前638年,宋楚发生泓水之战 ,宋有以少胜多的可能,却因宋襄公 空谈仁义,坐失机会,结果图霸不成,国家弄得一蹶不振。春秋时期,在下列哪场战争中晋文公退避三舍 ”,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城濮之战 。(BC632年)公元前632年,晋、楚 两国为争夺中原地区的霸权在城濮(pú)(今属山东鄄城)进行了一次战略决战,史称城濮之战 。公元前627年,秦晋两国 之间爆发的崤之战 ,是双发关系彻底破裂的重要标志,两国由同盟互助关系转为敌对状态。(BC627年)春秋中期,在下列哪场战争中楚军利用晋军内部分歧、指挥无力等弱点,适时出击,战胜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 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邲之战 。(BC579年)柏举之战 是春秋晚期一次规模宏大、战法灵活、影响深远的大战。吴军阖闾 、伍子胥、孙武、夫概等人的指挥下,灵活机动,因敌而兵,一举战胜多年的敌手楚国。(BC506年)经过柏举之战 ,吴楚之间几十年的战事得到基本平息,吴国从此不再把楚国视为主要对手,历史由此进入了吴越长期征战的新阶段。正确 (BC506年)既是战国也是中国战争史上封建兼并战争 出现的标志是晋阳之战 。(BC455年)奠定了赵、魏、韩“三家分晋 ”局面的一场战争是晋阳之战 。(BC455年)战国时期,齐国孙膑派军队直逼魏国都城大梁,引得正在攻打赵国的魏将庞涓 回救,孙膑 另派人在其回救之路上截击,最终取得胜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 。(BC354年)战国时期,魏相惠施 利用齐、楚间的矛盾,借楚国之手削弱齐国,报魏国马陵战败之仇,最终挑起齐、楚间的徐州之战 。(BC333和BC301年)在即墨之战 中,田单 创造了出奇制胜、以“火牛阵 ”大败燕军的典型战例,因而名扬后世,为历代兵家所称道。(BC284年)秦汉 公元前260年,秦、赵 两国为了争夺韩国 的上党郡,进行了一场战略大决战,史称长平之战 。创造了我国先秦军事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长平之战 的战国后期著名军事将领是白起巨鹿之战 前夕,楚怀王命项羽等率主力北上救赵,命刘邦率兵在黄河以南机动作战,并与诸将相约:“先入定关中 者王之。”在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 中,项羽 面对十倍于己的数十万秦军,下定决心,全军渡河,破釜沉舟,拼死一战。结果九战九捷,大获全胜,奠定了灭秦 的基础。(BC207年)公元前207年,秦将章邯 率二十余万秦军在殷墟(今河南安阳西)向项羽投降 。至此,巨鹿之战 结束。(BC207年)楚汉彭城 之战中,项羽 仅以三万骑兵大胜数十万汉军,刘邦大败,逃回荣阳。正确 (BC205年)彭城之战 战败后,刘邦欲用关东土地拉拢实力强大的人物联合击败项羽,此时张良推荐了韩信英布彭越 ,并表示,欲破项羽,非此三人不可。(BC205年)楚汉战争爆发后,项羽 曾屡战屡胜,但终因不善谋划全局,导致垓下之战 失利、军溃,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BC203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与匈奴在漠北 进行会战。在这场交锋中,汉军共歼匈奴九万余人,严重削弱了匈奴的实力,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 至此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三国 从建安五年二月开始,到十一月结束,历时9个月的官渡之战 ,是汉末群雄混战和三国形成两个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争中的第一次大战,也是曹操统一北方 之战中最重要的一战。(199年)东汉末年“官渡之战 ”的“官渡”位于今河南 省。(199年)标志着中国结束群雄混战,进入三国形成阶段 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208年)从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东汉帝国分裂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 前夕,群雄初起,兼并战争激烈,最后由曹操 统一了北方。他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 ;他曾先后于赤壁之战 大败曹操,夷陵之战 大败刘备。他是孙权 。建安二十四年,东吴在江陵之战 中斩杀蜀将关羽 ,迫使刘备退出荆州 ,实现了全据长江的战略目标。(219年)群雄混战和三国形成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争中的最后一次大战是夷陵之战。 (221年)曹魏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世家大族出身的司马懿 发动“高平陵事件 ”,一举控制了曹魏政权。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寿春之战 ,该战动用兵力总计近50万。(257年,司马昭寿春 全歼诸葛诞军及吴军近20万人的一次攻城作战)晋灭吴之战 ,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成功的水陆联合作战。此战过后,吴国彻底灭亡东汉 末年以来长期割据分裂的局面也宣告结束,就此迎来了一段难得的统一局面。(280年)两晋 西晋 初年,晋武帝分封宗室二十七王 ,同时又以宗王出任重要州镇的都督,以巩固司马氏政权,结果却适得其反,出镇方面的宗王都督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且居于重要的地理位置,从而争权夺位,挑起兵祸,直接引发了“八王之乱 ”。(291年)公元383年,著名的淝水之战 爆发,这场战争不仅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也使得东晋 王朝在江南的统治暂时获得稳定。“淝水之战 ”的“淝水”,是淮河 的支流。(383年)唐朝 发生在唐武德四年间的虎牢关之战 ,是李唐实现全国统一 的关键之战,同时也是一个围城打援的经典战例。(620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曲。”(白居易《长恨歌》)反映的是安史之乱 爆发,打破唐朝表面上的繁盛太平景象,叛军队伍正浩浩荡荡从渔阳经河北向长安杀来。(755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 。在唐代平定安史之乱 的过程中,李光弼郭子仪 进军河北,收复常山(今河北正定)等十余郡。(755年)宋元 公元1140年,金国都元帅兀术(完颜宗弼 )率十万铁骑,兵分四路大举南下,驻守鄂州的抗金名将岳飞 指挥“岳家军”北上。金将兀术两次突袭“岳家军”均遭失败,史称郾(yan)城之战 。南宋末年,忽必烈 率领蒙军攻打南宋,这场战役史称襄樊之战 ,也是蒙古灭南宋 的关键一战。(1267年)公元1279年,元军开始以水师围攻南宋的最后基地崖山。张世杰 率南宋军队在崖门海域(今属广东新会)与元军展开了二十多天的海上较量,史称崖山之战明朝 公元1619年,后金首领努尔哈赤 以少胜多,成功地击败了明廷十万大军的围剿,史称萨尔浒之战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 ,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1661年)正确 诗句“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 从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开始,至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结束,康熙平定三藩之乱 时间跨度长达八年。由于平叛的胜利,康熙在此后得以有条件强势组建高度集权的王朝,并坚定了统一台湾和反分裂的决心和信心。近代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事件南昌起义 。(1927年)1941年1月18日,《新华日报 》刊发了周恩来亲笔题写的“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四言挽诗。此后,在周恩来的组织下,中共中央南方局和《新华日报》联合起草了相关文件,使得皖南事变 真相大白于天下。

相关问答

历史上影响中华民族最大的十次战争都是哪些?

没有十次,七次吧。1.秦灭六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华夏第一次实现大一统,奠定了二千年来疆域基础,不可谓影响不大。2.汉匈之战。“万里长征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