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广场——植树问题》
【学习内容】
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智慧广场
【课程标准描述】
1.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2.能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能合理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逐步形成模型意识和几何直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现实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类似的有很多:如安装路灯、插彩旗、挂灯笼、锯木头、走楼梯等等。教材共安排了3道例题,通过植树、插彩旗、安装路灯等不同的生活情景把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即两端都不种、两端都种、一端种一端不种都展示了出来。本节课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呈现出在一条路上植树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在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及推理中,抽取出不同植树方法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数学模型。然后再运用这个数学模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植树问题。
【学情分析】1.经验和知识基础: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第一次被提出来,但从一到四年级的数学学习来看,学生是有经验基础的,画线段、数线段、求段数等等,都是与植树问题有着联系。因而本课的学习不是是对三个例题逐一教学,而应该有机的进行整合,让学生从一个情境出发,举一反三进而发现规律、运用规律。
2.思维特点:五年级的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也开始逐步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也经历过多次抽象概括的学习活动。教学时可以从实际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习目标】1.在不同的活动中感受并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2.经历一个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模型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的思想。3.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学习重点】发现并理解植树问题中的棵树和间隔数的规律。
【学习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观察手指间的空隙,初步了解“间隔”以及“间隔数”的概念,说一说生活中的间隔,加强对“间隔”的理解,通过组织学生模拟实际栽树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两端都栽树时,间隔数、棵数、总长之间的关系,以评价目标1。
2.通过应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评价目标2。
3.通过经历探讨交流、猜想验证,画线段图发现规律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以及通过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评价目标3。
【教学准备】希沃白板课件、小树苗卡片、课堂活动记录单、微视频。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一起跟着音乐活动活动我们的小手吧。多媒体播放“手指舞”。教师:我们的小手,不仅能写会画,还隐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信息(知识)呢。举起我们的小手请你仔细看一看,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五个手指头,四个空隙。
教师:仔细看,像这种指头与指头之间,物体与物体之间存在的空隙,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把这样的空叫做“间隔”。有几个这样的“间隔”,也就是间隔的数量我们通常把它称为“间隔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与“间隔”和“间隔数”有关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设计意图:利用“手指舞”这一视频,吸引学生兴趣,激起好奇心,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引导学生观察我们的小手,从中理解“间隔”和“间隔数”的概念。)(二)游戏激趣,构建模型1.大胆猜测,引发冲突。
教师:大家都种过树吗?学生:种过/没种过。教师:没种过也没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种一种,栽一栽,看看棵树和间隔数到底有什么关系?请几名同学到讲台上演一演颗小树苗。(道具:头戴小树。)教师:(一棵小树苗。)此时,它有间隔吗?学生:没有。
教师:(两棵小树苗)此时呢?学生:有。教师:此时有几个间隔几棵树呢?学生:一个间隔,两棵树。教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棵树,一个间隔,一棵树。)
教师:三棵小树苗呢?
学生:二个间隔,三棵树。教师:四颗小树苗呢?学生:三个间隔,四棵树。教师:哦,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如果老师也是一棵小数苗,现在是几个间隔,几棵树?学生:四个间隔,五棵树。教师:现在,你发现棵树和间隔数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发现棵数比间隔数少1。
教师:也就是我们大胆猜想:棵树=间隔数+1,对吗?加1,又加的是哪棵树呢?学生: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最后这个没有,所以加上最后这一棵树。教师:这样对吗?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验证一下:出示例一。(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模拟实际栽树的过程,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发现两端都栽树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也就是说棵数=间隔数+1)
2.课件出示例1。(语音例1,小视频)课件出示例1,在全长10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引导学生获取相关数学信息。然后指名说一说: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楚下列数学信息的含义:
(1)“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使学生明确“每隔5米栽一棵”就是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5米,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叫间隔长度,也可以说成“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2)“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一边”是什么意思?(学具:理解两端,一边。)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拿出实物演示。(教具:一段小路。)教师:到底要栽多少棵树呢?你打算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想?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清题意,让学生通过猜想答案,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3.借助操作,探究规律。
(1)初步体验,化繁为简。教师:可是啊,这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种一棵,每隔5米种一棵,照这样种下去...是不是很麻烦?学生:是。教师:也就是100米太长了,探究起来比较麻烦。像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化繁为简”,先从简单一些的情况入手。比如,我们先从20米的小路进行研究。齐声读题。
(2)请小组合作:用你喜欢的方式栽一栽。(小组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的解题策略,并小组合作及提示,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作好准备。)
(3)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你是怎样画的?这段20 米的小路平均分成了几段?也就是几个间隔?怎样列式?栽了几棵树?25 米呢?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为什么两端都栽,棵树比间隔数多1?多的是那棵树?学生回答: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最后这棵树没有间隔,所以加的是最后这棵树。(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不断的操作和交流和交流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4)归纳概括,理解规律。教师:不用画线段图,如果这条路长30米、35米...又应该栽几棵树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纸,填写表格。学生填写完表格表格后,汇报结果。
(5)及时巩固,强化规律。教师:我们发现棵树确实等于间隔数+1。那请同学们想想一下,如果我们就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50个间隔多少棵树?60个间隔?70个间隔?100棵树?(学生齐答)教师:认真倾听才能帮我们准确判断。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6)运用规律,验证例1.教师:回到例1,再来看看,在100米的小路上,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要栽),到底要栽多少棵树呢?全班汇报交流,规范解答,并再次让学生弄清楚:100÷5=20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用20+1=21(棵)?教师:看来像这样,我们从20米,25米着手研究,从小数据入手分析,同样,也能帮我们解决大问题呢。(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同样让学生明确每步算式的意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4.探究“只种一端”植树情况。教师:学校实验室门前也需要绿化。这里又需要多少棵树呢?谁来读一下。出示例2:实验室门前有一条20m的小路,学校绿化队要在路旁栽一排树。每隔5m栽一棵树(一端栽,一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教师:它和刚才的情况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学生:不一样,刚才是两端都栽。这是一端栽,一端不栽。教师:也就是只栽一端。那像这种,我们在栽树的路上碰到建筑物或者障碍物了,只能一端栽,一端不栽了。那么棵树和间隔数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先自己尝试解决一下,并在小组内说一说。
教师:好了孩子们,做出来了吗?学生:20÷5=4棵教师:只栽一端时,棵树和间隔数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学生回答:只栽一端时,棵树=间隔数。教师:怎么不加1了?学生:因为只栽一端,最后那棵树不栽了。前面的棵树和间隔数正好一一对应,所以棵树=间隔数。教师:是不是一一对应啊?说的真好,间隔数和棵树一一对应起来,让我们这复杂的问题变得清楚明了了。教师:那这端有建筑物呢?是不是也一样啊?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所以,只栽一端时,我们发现棵树=间隔数。5.探究“两端不栽”的情况。
教师:那两端都不栽呢?学生:棵树=间隔数-1.教师:减的是那棵树呢?
(三)课堂小结,总结规律教师:看来啊,情况不一样,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也不一样。你发现了吗?我们一起齐读一下:两端都栽时:棵数=间隔数+1只栽一端时:棵数=间隔数两端都不栽时:棵数=间隔数-1。
教师:好了,孩子们,那如果过了一段时间,棵树和间隔数这样的关系,我们忘了,时间长了,再遇到这样的植树情况,这样的要求,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呢?学生:画线段图。教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还可以摆一摆学具。教师:看来啊,我们得到的这些规律很重要,那我们研究这些规律的过程中用到的方法也更重要,更宝贵呢。
教师:孩子们,其实,像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呢,你能不能找到?有没有这样的情况,这样的现象,都可以说一说?学生:路灯,公交站牌,电线杆,甚至我们体育课上排的队形。教师:观察的真用心,生活中啊还有很多问题和植树问题相似,比如,像你们说的,安装路灯,电线杆,公交站牌等等。一起观看微视频《生活中的“树”》。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许多物物是植树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参与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也赋予课堂生活乐趣,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并加深对植树问题的进一步理解。)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教师:同学们,学完了这些,你敢迎接挑战吗?男女生做题“拔河”比赛。(设计意图: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男女生“拔河比赛”这样的互动小游戏,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和提高,也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教师:这道题能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解决吗?练习题一二。
(设计意图:整节课就想让学生经历一个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明白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最后还是要回到生活中去,初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模型解决相应实际问题的思想。)
(五)板书设计:植树问题间隔间隔数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利用思维导图体现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简单明了,形象地体现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让学生一目了然,既提出了重点,又击破了难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一一对应化繁为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
柴斯特的鸣唱
——《时代广场的蟋蟀》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时代广场的蟋蟀》是一本动物小说。因为作者乔治•塞尔登热爱音乐,他笔下的主人公柴斯特的鸣唱贯穿于故事始末。
因为贪吃,柴斯特跳进野餐篮里,意外地从康尼狄格州的乡下被带到繁华的城市纽约。
因为柴斯特的鸣唱,成为马利欧的宠物;因为柴斯特的鸣唱,同塔克老鼠和亨利猫成为好朋友;因为柴斯特的鸣唱,化解了与马利欧妈妈的矛盾;因为柴斯特的鸣唱,让马利欧结识了中国古董商人冯赛,并品尝到了中国菜,还听到有关蟋蟀的美丽传说;因为柴斯特的鸣唱,感动了音乐老师史麦德利先生写信给《纽约时报》;因为柴斯特的鸣唱,改变了马利欧家窘迫的报摊生意;因为柴斯特的鸣唱,让它自己也成为纽约市最出名的音乐家。
但是,柴斯特并没有被无上的荣誉冲昏了头脑。当秋天的第一片落叶,飘落在它的身旁,引发了它怀乡的愁肠。在马利欧的支持下,还有塔克和亨利的帮助下,它带着作者塞尔登的思乡之情,返回了故乡——康涅狄格州。
活动设计
既然本书的主题之一是音乐,那么就以柴斯特的鸣唱为主线,设计几个活动。
一、查一查。
蟋蟀为什么会鸣唱?它是怎么鸣唱的?它有哪些生活习性?主要生活在哪些区域?……上网,或查找相关书籍,整合有关蟋蟀的相关信息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查找资料,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另外一方面可以扩展相关的知识,还能提升他们的分析整合能力。)
二、画一画。
1.用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关系。
2.用"情节过山车”,梳理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梳理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一方面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还能提升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材料分析整合能力。)
三、找一找。
本书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经典曲目。细心的你,一定能把它找出来!然后制作成表格,整合到一起。最好,网络查找相关曲目,听一听,感受音乐的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查找音乐曲目,可以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和整合力。欣赏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还有音乐的魅力。)
四、写一写
1.把插图用手机截屏下来,打印成册,配上简短的语句,制作绘本。
2.续写故事:第二年夏天,塔克和亨利结伴到乡下,它们找到柴斯特了吗?它们在乡下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他们会听到音乐大合唱吗?
发挥合理的想象,续写故事《田野里的蟋蟀》。
(设计意图:通过练笔,开拓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提升写作能力。)
相关问答
[最佳回答]《雨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雨后》是著名作家冰心的诗作,全诗以浅近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雨后孩童戏水的嬉闹情景,勾画出孩子们活泼、俏皮的形象,...
[回答]几个吗?生:(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民族)师:你知道这些是哪个民族吗?(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是哪个民族)二、导入新课师:知道这是哪个民族吗?对啊,是维吾...
黄教安在冬季里进行绝食,显然是为了能当上下届总统,不惜拼了老本赌上一把。不过,韩国首都首尔现在的气温并没有低到零下十几度。根据首尔近几日的天气预报,...
[最佳回答]社会领域中班活动“我的家乡”课堂实录【设计意图:《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社会领域内容与要求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
谢谢邀请,没有及时回答,抱歉!个人认为,这两年在校园里到处兴起的“国学”运动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有“秀”的成分的。广义上,国学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
幼儿园小班教案:主题活动《有趣的风筝》热闹的进行了一段时间了,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制作出了一些看似稚拙,但是包含自己心血的风筝。看着自己的杰作,...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一)提出的目标要明确、具体教学目标只有提得明确而具体,才...
回答:应该把鸟妥帖地纳入教学过程中。1.正在上课,老师正讲得起兴,学生正听得认真,忽然一只鸟飞进教室。这属于突发事件。这时候,学生的目光,肯定都集中到了...
今年的教师节过得也比较有意思。有四个小事触发我产生了各种情感。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县里边有十个人要去市里边开表彰大会。可惜,成为市优秀教师的不是我。...
[回答]《灯光》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11*《灯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