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
羊拉,位于云南最北端,地处滇川藏三省交界的横断山脉地区,奔腾的金沙江穿流而过,这里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最高海拔落差近4000多米,两山之间可相闻其声却徒步半天才能相见,山体植被稀少,岩土疏松,曾有人形象地形容羊拉地貌:“人在云上走,鹰在脚下飞”。
记者乘车行进在柏油路上,有些提心吊胆。这条路是通往羊拉乡唯一的公路,沿着金沙江逆流而上,左侧壁立千仞,右侧滔滔江水。其中很多路段被江水冲毁,随处可见“水毁地段”“危险路段”的警示牌,工人们正在奋力抢修。记者来之前就被告知,“路途有些凶险”,但没想到如此凶险。心想,“究竟是怎样一群人驻守在这里?”
羊拉有点儿小,又有点儿大
经过7个小时的奔波,记者终于抵达羊拉派出所。所长顿珠培楚告诉记者,“羊拉乡就只有这一条街道”。从航拍镜头中可以看到,这条街道就建在一个山头上,看起来“有点小”。
羊拉乡航拍 光明网记者张瑜摄
但是,羊拉又有点儿大。据顿珠培楚介绍,羊拉乡有4个村委会,52个村民小组,面积达1087平方公里,边界线长达147.5千米,但羊拉派出所目前只有9个警员。
“从羊拉派出所到最远的村民小组,开车需要7个小时。”副所长和春强告诉记者,和其他派出所相比,在这里工作需要在路上花费更多时间。而且,每一次出警或下乡,都是冒着生命危险。
“2017年7月25日下午3点钟,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何春强翻开了自己的朋友圈告诉记者,那天接到报案后迅速出警,在行至距离目的地还有3公里左右的地方遇到了落石。“石头有两间屋子那么大,就掉落在警车前方20米的拐弯处,地面都被砸开一个大洞。”那一刻,何春强是幸运的。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所长顿珠培楚却没有这么幸运。2018年,顿珠培楚前往羊拉矿山,这里是羊拉乡流动人口最为密集,治安状况最为复杂的地区。羊拉矿山距离羊拉派出所有近40分钟的路程,山路崎岖,顿珠培楚遇到了大面积塌方,不幸被落石击中左腿,缝了20余针,在医院躺了一个多月。
羊拉派出所罗仁临时卡点 光明网记者张瑜摄
一个人的工作,全家人的奉献
生活条件艰苦,工作环境恶劣,在羊拉派出所工作的每一位民警,时刻都在牵动着家人的心。
教导员品楚2009年结婚,因为工作与妻子两地分居已有十年。谈到家人,品楚觉得亏欠很多。他有两个女儿,妻子怀孕期间他都没有陪在身边。2017年6月,小女儿出生,在短期陪护后他就回到了羊拉,再见孩子时已是4个多月后了,孩子都已经会冲着他微笑。
最让品楚难忘的今年春节,品楚留在所里值班,家人也来到羊拉陪他过年。这个春节,小女儿第一次对他喊,“爸爸!”此时,品楚眼泛泪光。
不仅是品楚,所里其他已婚民警也都处于两地分居状态。每一位在羊拉工作的民警,背后都有一家人的付出和奉献。虽然没有家人陪在身边,但他们把羊拉派出所当成家,每一位民警都是家人。
民警鲁茸扎史在雨夜发生胃穿孔,同事们连夜送他去医院的路上遇到了3次泥石流。他感慨到:“幸好是所里的同事们及时送我出去就医,在道路不通的地方他们就轮流背着我跑过去,让我紧急赶到了医院,不然想想也是后怕,这里的医疗条件有限,又离城区那么远,要是送不及时的话我估计就牺牲在这里了。”
羊拉派出所民警看望贫困户农布 光明网记者张瑜摄
为边民服务,做扎根雪域的格桑花
在羊拉派出所,不仅民警之间像家人,民警和少数民族群众也像是家人一样。
乡里的群众很多都不习惯拨打110,因为他们都能熟练记住民警们的电话号码,家里有人病了需要就医,牦牛丢了,没有劳动力收割青稞,被狗咬了等等都会直接拨打民警们的电话求助。
每年的虫草采挖季节,为及时化解边界的矛盾纠纷隐患,派出所民警都要分批派驻在海拔4700米左右的雪山上,平均每人要在营地驻扎约60天。在这高海拔的地方行走,相当于在平原负重25公斤,但民警们不仅要克服高原缺氧的身体极限挑战,还要每天来回近20公里到山脊线巡逻。
甲功村贫困户农布2006年意外受伤,导致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当地政府和民警的帮助下,农布现在已经做了手术,术后恢复不错。虽然不能干重体力活,但却可以靠木匠手艺贴补家用了。多年来,羊拉民警都很关心农布家的情况,常常到访他家,给他带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特别是农忙时帮他家做一些农活,还常常自愿凑出一些资金帮助他看病,在农布需要出行时,只要一个电话,派出所民警就会立即派车过来。
正是这些点滴的小事让派出所民警与群众们的心越来越近,警民情谊越来越深。这种情谊始于20世纪60年代,从一人一马而来的“马背上的派出所”开始,始终不变的是不忘初心、执着坚守、服务人民的“羊拉精神”。
“究竟是怎样一群人驻守在这里?”他们是驻守云端的雄鹰,是扎根雪域的格桑花……(光明网记者 赵清建 张瑜)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2020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于5月15日至6月8日在文化和旅游部政府官方网站 正式上演,22部优秀作品一次让你大饱眼福。
导演、演员徐峥携手主演王佳俊、朱洁静一起推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同时,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和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为大家带来对这部剧的解读。让我们听听他们怎么说……
视频加载中...
导演、演员 徐峥
主演 王佳俊、朱洁静
专家解读
2019年,
有一种现象,被称为“电波现象”
有一群人,别称为“追波人”
有一部剧,从“圈里”火到“圈外”
2020年,
这种现象,这群人,这部剧
从线下来到了线上
让我们来看看
这“电波”背后的引擎是什么?
随着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斩获第十六届文华大奖,“追波人”越发汹涌澎湃,这部剧也从“圈里”火到“圈外”。1年内17个城市100场演出,开票告罄越来越快,档期已经铺到明年年底……
主旋律舞剧怎么火成了这样?上海歌舞团团长、该剧制作人陈飞华一语中的:“守正创新 —— 守的是红色文化之正,创的是表现手法之新。”
红色基因 海派文化 拒绝标签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烈士李白为原型,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李侠、何兰芬等一批革命者潜伏在上海开展情报工作,用生命缔造新中国诞生的感人故事。
这个故事在孙道临等老一代电影艺术家的倾情演绎下,已经在几代观众心中烙下了深刻印记。如何突破?周莉亚、韩真两位“80后”编导给出的答案是:拒绝标签,还原真实。
真实的敌后革命工作者,是蛰伏在对手心脏的一把尖刀,有红色的心、过人的胆、机智的神,但这一切又都隐藏在平凡的日常里。因此,演员们的很多肢体动作是极其克制、甚至是细微的,很多内心戏体现在肢体的抽搐、回首的一瞥、嘴角的一挑。
即使在李侠和兰芬生死离别、情感最浓烈的舞段,编导依然通过细节传达着丰富的情感 —— 兰芬看到李侠为自己收拾行李时质疑拷问的眼神、李侠对视片刻后慌张躲开的神色、兰芬一把抓住丈夫时紧抿的嘴唇、李侠仰头擒住泪水的背影、两人再次相视中哭泣的微笑、妻子颤抖着拍抚丈夫衣衫上并不存在的灰尘…… 没有激昂的动作、震撼的音乐,却每分每秒敲打到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为什么这些微小的设计有如此强大的震撼力?因为那是最真实的人、最真切的情感。正常的感受,超常的抉择,革命者从崇高回归平凡,更在平凡中映出崇高。
真实的上海又是什么样呢?烟雾缭绕、靡靡之音、贵妇艳妆、纸醉金迷…… 这些影视剧里经常看到的画面,已经成为国统区上海的具体象征。但是,这是全部的上海吗?创作者显然不满足于这样的“常规”。
他们遍寻当年的记载、游走上海的弄堂,在历史与现实中重新审视这座城的气质。于是,有了同时代表地域特征、时代特征的阴雨绵绵,有了晨曦中竹竿伸出阁楼挑晾的衣服,有了漱口、倒马桶、催租的七十二家房客,有了全剧最唯美之一的女子群舞《渔光曲》。
《渔光曲》作为20世纪30年代同名进步电影的主题歌,具有红色、上海、大众三重文化意蕴,作曲家杨帆在这里借用歌曲的核心旋律,以小提琴为主奏乐器,在更加舒缓的律动中,加入波光灵动的气息,揉入花童的叫卖,将普通上海女子袅袅炊烟中洗手作羹汤、对镜贴花黄的朴素的优雅展现得熨贴悠扬。这段群舞不仅凝练出上海真实的民间风貌,更通过这片刻的宁静反衬出解放前的危机四伏,证明了革命者的行动正义。
“熟的根源是平庸” ,周莉亚对于创作落入窠臼的原因一针见血。用大众熟悉的方式去创作熟悉的题材,很保险,不出错,但也很慵懒,不负责。撕掉原有的标签,尽全力占有材料、还原真实,再从中提炼出真正闪光的精神,这应该是《永不消逝的电波》打动人心的一个原因。
蒙太奇 不神秘 却高级
“谍战剧”是《永不消逝的电波》一大亮点。谍战题材要求的多人物、多线索、多身份、多反转,与舞剧“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特点,似乎有着明显的违和感。创作者大胆运用多种表现手段,最终实现了二者的水乳交融。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是重要展现之一。
简单讲,蒙太奇就是影片的连接法,运用“组装”的方式突破时空限制,扩大含容量,增强冲击力。在获取情报一场,舞台被一分为二,同一时间进程中,左边是李侠在裁缝店寻找情报,右边是兰芬在黄包车上识破特务,平行蒙太奇的运用有效加速了舞台叙事进程,强化了戏剧张力。更进一步的是,李侠的行动线是对敌人破坏过程的推理、复盘,舞台动作以“倒带”方式进行,兰芬的行动线是内心推测,用车夫动作的静止代表外部时间的暂停,将女主人公的内心动作外化为舞台行动——双镜头下各有各的逻辑线索,难怪不少人看后大呼“烧脑”。
其实,“蒙太奇”这一手法并非电影的首创,而是舞台艺术从建筑理论借鉴得来,如今再反哺舞台,也算是“回娘家”,而且也并非“电波”的独门绝招。
然而,创作的可贵恰恰在于为内容找到贴切的表现形式,实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契合,并在此基础上将艺术表现力推向极致。一切形式皆为表现内容、塑造人物服务,成为“电波”大胆创新的坚实理论后盾。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 ,创作者大胆发挥文字作用,不但没有降低舞剧的品质,反而成为迅速交代人物、切入情景的高明手段,更是以“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直击观众的内心。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 ,舞美设计大胆采用26块展板灵活变幻,蒲扇、矮凳等小物件则务求精准,达成大写意与小特写的完美结合。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 ,服装为了找到最符合时代特征、人物性格的材质,提着蛇皮袋跑遍北上广,很多料子都别无分号…… 所有行动的目标只有一个: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
沉心 凝神 煲汤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评价这部戏 “将戏剧和舞蹈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示范性的高度,完全可以被写进舞蹈学院的教科书。巧妙空间的变化、大胆的设计和敏感的捕捉,展现出当代舞剧创作的美学新精神。”
如果说,《永不消逝的电波》本身可以作为教科书式的创作范本,那么孕育这部作品诞生的过程,就可以作为教科书式的剧院艺术生产范本:
选对题。 “电波”从选题孵化到最终确立,历时两年,经历了实地考察、业界研讨、资深媒体论证、观众意见征求等多轮慎重研究。在立项之初就明确要打造一部观众、尤其是“80后”至“00后”观众爱看的红色作品,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选对人。 编剧罗怀臻,总编导韩真、周莉亚,作曲杨帆,舞美设计秦立运,灯光设计任东生,服装设计阳东霖……再加上上海歌舞团王佳俊、朱洁静、侯腾飞、王景及众多优秀青年舞蹈演员,过硬的创作、制作、演出团队为携手打造优秀作品提供了强大支撑。
选对方法。 舞剧的创作非一人一时之力能够完成,有一套符合自身规律的科学生产方式,是艺术激情迸发、创作态度严肃、管理运营精密的集合。“电波”从选题确定到舞台呈现,历时13个月,先后10多次深入创作采风、20多次研讨论证,从剧本到导演操作台本、再细化至音乐、舞美、服装的分项方案,无一不是数易其稿,最终进入排练厅,又是3个多月全体演职人员每天12—15小时的精雕细琢。“电波”团队沉心静气,聚力凝神,在朝夕相处的“软磨硬泡”中,酝酿出共同的“电波”气质,才能最终为观众呈现出这样一台良心之作。
极静处听生命回响
当急促的发报声响起,心为之震颤——这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带给观众的真切感受 —— 电波声遥远而贴近,既陌生又熟悉,仿佛从云端传来,又仿佛是历史长河中从未消失过的生命脉动。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反映的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我们党隐秘战线的真实故事。以李白烈士为代表的党的地下工作者,以生命为代价,为人民解放事业和建立新中国作出了无私无畏的奉献,他们经历了时事艰难,也经历了内心的煎熬,然而在他们心中,信仰和信念从未有过动摇,理想之光从未黯淡。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正是以这一视角,引领我们回望历史,再一次走进共产党人的心灵,去体悟他们博大而温暖的情怀。
去年冬天,当青年编导韩真、周莉亚接受创作任务时,两位长年生活在北方的姑娘对上海依然知之甚少。她们踏着冬日的暖阳,从“中共一大会址”起步,开始了对上海红色基因的追踪溯源。一次次走访革命历史博物馆、烈士纪念馆,一次次穿行在留有文化印迹的石库门弄堂窄巷,当年那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她们脑海里逐渐真实起来,创作目标由此而显得清晰。
让一段历史档案在舞台上“活起来”,而这一切都将从“真实”开始 —— 今天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每一个场景,小到被上海人称作“矮凳”“蒲扇”的道具,大到栅栏式折叠电梯门、阁楼上的木质床,都是符合年代特征的“上海印象”,成为还原历史真实不可或缺的点点滴滴。灯光穿过巨大移动景投射在舞台上,虽然是写意性表达,但营造出昏黄路灯、长长身影的效果,瞬间让人产生代入感,凭借自身对这座城市的深层记忆,完成了与戏剧情节相关的情绪体验。无论是细雨霏霏的街角夜巷,还是杂沓纷乱的写字楼,这些都不只是舞剧意念的“符号化”,它更重要的作为是,营造具有辨识度和真实感的戏剧氛围,让触摸岁月转换感知时光。
值得一提的是,主创团队对于年代符号、上海元素的使用,也并不是“抓在篮里都是菜”,伴随着剧中的市井场面, 一曲《渔光曲》的出现,质朴而明媚,让人倍感贴切。相比《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等,同样是出自那个年代的上海老歌,《渔光曲》所表达的大众精神和进步意义,更有资格“为年代代言”,而这一选择也体现主创团队的基本站位。
作为用秘密电台与党中央保持联络的地下党员,剧中男主人公李侠处在波诡云谲的险恶环境中。围绕着他的各色人等,无一不是面目混沌,善恶难辨。特定的情节设置,对于舞剧而言,无异于“极限挑战”。正是由于挑战,才促使编导从习惯性的“舞剧思维”中脱身,自觉地站到戏剧思考一边,以营造戏剧张力、推动剧情发展作为核心任务,并由此来引导舞蹈构想,确立舞蹈在整部剧中的基本形态。李侠的公开身份是“报馆职员”,多个场景乃至多重人物关系的纠葛都发生在报馆甚至是通往报馆的电梯里,在这样一个特定环境,戏剧化必定领先于舞蹈化。编导以戏剧化肢体语言、人物位置的切换、频繁的舞台调度乃至演员细微的表情变化来实现这一目的。如果说,舞蹈的本质是肢体语言,那么任何形式的肢体表达,无论是大开大合还是细致入微,都没有脱离舞蹈的范畴。得知“小裁缝”为保护情报转移倒在了敌特的枪口下,李侠悲愤情绪的表达同样用了最细微的肢体语言 —— 发自内心的颤栗是更准确、更真实的肢体语言,比脱离规定情境来一段跌翻腾挪更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站在戏剧基点上,并不阻碍舞蹈意识的发散。雨夜,黑伞黑衣人穿梭于街头,这一情景作为重要渲染多次在剧中出现,而每一次都带有不同的戏剧任务。客观说,这一场景并无太多的舞蹈编排,肢体语言退位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黎明前的黑暗,敌特势力麇集,共产党人面临的情势极其危急 —— 戏剧与舞蹈共同通过紧迫的节奏、压抑的情感来呈现这一氛围,这一刻戏剧和舞蹈所承担的任务是一致的,所发挥的功能也是一致的。其中主人公交接情报、躲避追踪等细节甚至达到了电影特写的效果,而三者的融合并无违和感。处在腥风血雨中的李侠,回到自家的“阁楼”才获得片刻宁静。他与妻子兰芬共同回忆往事,这一跨时空的叙事,编导以同时呈现四对“双人舞”来铺排。四对“双人舞”并非依次而舞,而是通过不断切换视点来推动叙事,将两人从假扮夫妻到结下深厚的情义、共同坚守革命理想的故事表达得清晰而自然。至此,观众已经完全将究竟是通过舞蹈来了解剧情,还是通过戏剧情节来看舞蹈放在了一边。剧终时,兰芬怀抱烈士遗孤缓缓走来,观众无不觉得兰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这部舞剧最准确的选择,每一步都是情感的燃点。任何发散性舞蹈都不脱离戏剧主干,这是这部舞剧最成功的实验。就像一棵大树,任凭枝叶繁茂,人们总能看见最茁壮最挺拔的树干。
观众说,看这部舞剧“有看电影大片的既视感”。准确说,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不受束缚,大胆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段,提升了舞剧的叙事功能,拓展了舞者的表演疆域。无论是戏剧的、电影的,事实上与舞剧并不存在什么血缘上的分割。中国舞蹈界讨论“舞剧究竟是什么”三十余年,时至今日,这个话题未免有点“冷”。80后舞剧编导的崛起,客观上形成了舞剧叙事意识的全线回归,戏剧品质更为坚实,与时代的呼声也更加紧密。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发声,推动舞剧从“晚会化”“花边形”回归到戏剧的大家庭,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其中意识最为清晰、目标最为坚定的一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实现了中国舞剧观念的升级换代。
原刊于《文汇报》
(来源:中国艺术头条)
来源:新华号 一起议艺
相关问答
1、C罗泪洒欧洲杯决赛场那个夜晚,看哭了无数的C罗和葡萄牙的球迷,C罗的伤牵动着千万人的心!一个少年等了整整12年,青葱岁月的他一路成长成为葡萄牙“船长”...2...
[回答]大古都之一,作为北宋王朝的都城达167年之久.当时的宋京极为繁盛,宫殿建筑很辉煌.可惜金人侵占开封时,宋皇宫建筑大部分被烧毁了.后来,又经...开封...
[回答]●志在峰巅的攀登者,不会陶醉在沿途的某个脚印之中.●海浪为劈风斩浪的航船饯行,为随波逐流的轻舟送葬.●山路不象坦途那样匍匐在人们足下.●激流...
夜渐渐昏沉云默默摆阵,炊烟漫布在这伤痕,墨依稀说着当年的红额,紧锁着荆州和工武者,别离的战争不留下悔恨,闭上眼睛转身默默沉睡永恒,那高的...
1。《天珠变》由此开始了逆袭开挂的人生,不仅找到红颜知己还成为了一代绝顶高手。2《将夜》:这本小说讲述的是一段可歌可泣可笑可爱的草根崛起史,一个物质要...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虞集《听雨》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
★疲倦的月亮躲进了云层休息,只留下几颗星星像是在放哨。★月亮斜挂在天空,笑盈盈的,星星挤满了银河,眨巴着眼睛。★一轮圆月升起来了,像一盏明灯,高悬在...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宋代: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白话文:红线格的绢纸上写满密密小字,道尽我平生相慕相爱之意。鸿雁高飞在云端,鱼儿在...
老街奉上一首前段时间写有春夜的词,请朋友们指正。一、八六子•春情(用秦观倚危亭韵)@老街味道柳娉婷,探春消息,江梅小萼初生。喜渌水冰澌暗解,断鸿云...●○...
[回答]1、《雪梅·其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赏析: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雪和梅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